2021-11-24
手机扫一扫
新都一中招生计划和招生对象是怎么样的呢?新都一中是一个公立的高中学校,校风各方面也还是不错的,为了学生的安全,近期学校家校共育之青少年“心理赋能”,对于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们一起通过本文来了解!
1、招收高一新生20个班
2、招收直升班、理科实验班
3、艺体特长生,即日起报名,额满为止。体育类、艺术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专业测试,专业成绩合格后根据中考文化分择优录取
(1)报考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学生须初中毕业或具有初中毕业同等学力、能适应高中阶段学习、身体健康。
(2)报考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经批准面向招生区域外招生的计划除外)的学生,户籍须在符合规定的招生区域。
(3)学籍和户籍不在同一招生区域的学生,原则上应回户籍所在招生区域报名参加中考。若考生不回户籍地报名参加中考,需在学籍所在招生区域参加中考的,可向学籍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在学籍所在地报考,按成都市招生政策规定升学。若学生要在考后回户籍所在地升学,应在报名前咨询户籍所在地中考升学政策。
青少年是时代的风向标,是社会心理反应的晴雨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会敏感地反映在少年的心理变化中。12-18岁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巨大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学习专注力差、厌学,变得孤独内向,不爱与人沟通,或者爱顶嘴,与父母老师对抗。
当孩子不会恰当的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压力和情绪时,往往容易陷入误区:隐忍、逃避、爆发,甚至自暴自弃。而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他们发展同伴关系、融入集体的重要时期。情绪管理和人际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如果不加以重视,产生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12-18岁的孩子容易出现的特性:
不自信,缺乏主见,凡事都听别人的;
情绪控制能力差,乱发脾气;
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友好合作;
自我管理能力差,没有学习热情和动力;
只能听好话,犯了错误也不允许别人说;
缺乏耐心,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
依赖性强,逃避面对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害怕承担事情处理失败的责任;
难以为他人考虑,自私任性,自我中心
……
由于缺乏合理引导,加之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抵触,出现青少年不平衡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孩子在成长困境中越陷越深,甚至影响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乃至孩子一生的成长。
1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在架构的学习的意义
你可以问下自己的孩子,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听听孩子内心的回答。如果孩子不能对学习有深刻的认识,把学习当成为父母而学的,或者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那他们的动力大吗?
在AI智能时代的大环境下,孩子面对的信息大,他们内心可能缺乏对人生目标的思考。我在个案中会问孩子,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话题是很多孩子想找到的动力,因为如果把学习和父母建立起来,我学的好,你就开心,我学的不好,你就崩溃。孩子是没有幸福感和真正的动力的。因为,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他的大脑边缘系统情绪的启动系统会在“学习=痛苦/妈妈的焦虑”的条件反射中,慢慢阻碍学习相关的信息。也就是:家长约督促,他越不爱学习。那是孩子大脑自动化的辨识,哪些是愉快的,哪些是痛苦的。痛苦的事情,孩子会天生的逃避。
所以,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必须启动孩子内心的动力源,让他自己找到方向和动力,并且和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父母是和谐的,是充满耐心的。
2“后喻时代”亲子关系发生了改变
第二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孩子出生的时代背景和父母成长的背景发生很大变化。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的熟悉,甚至不需要教。他们可以自动的掌握使用智能产品。这就是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不可忽视的生长环境的变化。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谈到:
我们的年轻人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的时代,不是“我说你听”或“我打你通”的时代,而是要青年人和成年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这样一个社会。进入IT泛在的社会,他接收的信息。既是家庭的、又接收网络的信息,还有学校的教育。所以他是重叠模式。AI时代,亲子关系是非常需要重新调整和研究的。
家长回到家里,可以去思考一下,自己要看些什么书籍来提升自己。给孩子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场域,比什么都重要。
3孩子每一科成绩的背后,都需要父母的看见
孩子的成绩仅仅是一个外显。而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比如孩子是否向父母展示了自己的成绩,是否需要被鼓励和支持,还是不敢告诉父母。这里面就蕴含着孩子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家贺岭峰指出:如果孩子想和父母分享他的进步和成绩,这个时候孩子希望被看见,父母这个时候不要去说,你其他科呢,别光看这一科。还有就是你们班一共多少这个分数。习惯去比较,看似是激发孩子,其实是给孩子泄气。你需要说“哦,那你很不容易哦,一定付出了努力,爸爸妈妈很为你欣慰。”你需要明白,你在孩子心中扮演一个支持者角色很重要。
以上内容就是新都一中招生计划和招生对象的情况介绍,期待更多父母可以借助专业的学习提升教育智慧,期待更多孩子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对学习有自己内在持久的动力。
快速登记
最新招考信息更多
2021-11-24
2021-10-02
2019-07-13
李克强寄望高职院校学生: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2019-07-11
2019-09-03
2021-11-24
2019-09-03
2019-07-30